多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商业化运营已开始落地氢能和锂电汽车应互补发展?

编辑:文辉 来源:网络 2022-08-24 17:23    阅读量:8966   

  
多地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商业化运营已开始落地氢能和锂电汽车应互补发展?

氢动力汽车产业再迎政策东风。

日前,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据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从支持科技RD创新、支持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示范应用、支持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等7个方面推出20项措施,助力北京氢能产业发展。

事实上,今年以来,很多地方都出台了扶持氢能产业的政策。其中,上海提出,到2025年,建成约7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山东省提出,到2025年,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建设加氢站100座;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到示范期结束,实现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以上、年供氢能力10万吨以上、建成加氢站200座以上的目标。

中泰证券认为,2022年将是氢能和燃料电池行业的爆发元年。“十四五”期间,各地政策出台,行业地方专利研发速度、商用车市场销量均进入加速车道。

政策补贴加氢站支持产业发展

然而,目前氢动力汽车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威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在接受国家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氢能源汽车的生产线还没有搭建起来,购车和用车成本都不低。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包括建立基础、完善体系、完善产业链生态、开始规模化。”

一位燃料电池技术专家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降成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质子交换膜成本高,技术不够完善,制氢成本高,从储氢系统到堆、充等环节毛利率低。

据了解,氢气在终端充入氢燃料电池汽车时,要经过准备、储存、运输、加注三个供应链环节。所以售价直接取决于这三个环节的成本,尤其是在灌装环节。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数据,建设一座500kg、充装压力35MPa的加氢站,成本为1200万元,是传统加油站的3倍。单位灌装成本约13元~18元/斤。

值得注意的是,为加快氢动力汽车的推广应用,《办法》通过补贴方式支持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新建和改建符合本市发展规划的加氢站。对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含改扩建)的加氢站,按照压缩机12小时额定工作能力不低于1000公斤和500公斤分别给予500万元和200万元的定额建设补助。对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提供加氢服务并承诺氢气市场销售价格不高于30元/公斤的加氢站,按照10元/公斤的标准给予氢气运行补贴。

在车辆推广运营方面,《办法》以省际专用货运、城市大件货物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客运等场景为重点,积极推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纳入并完成本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的整车制造企业、车辆运营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

氢动力汽车应该补充锂动力汽车。

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重卡车型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青睐对象。“从技术特性上来说,氢燃料电池汽车更适合在重卡方向优先突破。”一位陕汽技术人员曾对记者表示,氢燃料电池因为功率和能量密度高,在载重和续航能力上有优势,更适合高负荷的重卡。

在汽车企业层面,很多公司已经进入氢重卡商业化阶段。中国重汽在互动平台回复称,公司前期在工信部的产品公告中推出了多款新能源重卡车型,包括可充电和电改重卡、氢能重卡;作为国内重卡和动力总成制造商,潍柴动力也成为国内首家氢燃料电池重卡商业化的企业。

“五圣能源提前在京津冀布局了北京新发地农批物流、天津氢能源汽车绿色物流运输示范项目,规划示范车辆数千辆。目前,势能100千瓦级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与‘雄安新区100级氢重卡’匹配。”据解介绍,从事氢燃料电池产品研发的公司,如吴氏能源,也在帮助氢重型卡车的落地。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2094辆和1633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1.3倍。金证券新能源与汽车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燃料电池月装车有望突破1000辆,氢燃料汽车将开始进入量产期。

“在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中,重卡车型占据了绝对的主力位置。主要原因是氢燃料电池的堆系统不适合小尺寸应用,而是大尺寸,所以费用分摊会相对合理。”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

“就汽车而言,氢能源的应用可能是必要的。虽然目前纯电动汽车比较火热,但是纯电动技术更适合短途出行。在一些小型车中,使用锂电池更高效、更经济,但大型车的耗电量很差,需要高质量的电池,能耗太高。”彭认为,“电池并不是完全没有用,只是在某些领域有用武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3月23日公布,要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重型汽车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应用空间。对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纯锂电池电动汽车的关系,规划认为,应逐步建立两者之间的互补发展模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